28.8.11

[新填地貓] 報導 - 明報

2011.08.28 (明報)
http://news.sina.com.hk/news/23/1/1/2419857/1.html

當建築師遇上新填地貓

【明報專訊】數月前一個星期六下午,正聚精會神在小店刨刨鋸鋸,冷不提防背後一把清脆聲音﹕「這兒有養貓嗎?」「有。」「可否進來為牠拍一兩張照片?」「請自便。」
回頭一看,原來是一位小妮子,正拿着一大叠印滿整段新填地街商舖名字的紀錄,像做人口普查似的。話匣子打開,小妮子說正參加一個由新地和三聯主辦的年輕作家創作比賽,她想寫一些有關養貓的新填地街老店。其實近年寫老店的書也不少,怎也想不到用貓與老店串連,問她原因,答道﹕「今天的商場和連銷式商店是不會養貓的。」
跟着大家從小店的百年歷史談到市區重建。小妮子貴為建築師,肯放下身段,逢星期六從新填地街1號跑至634號,來回不下數十趟,逐家逐戶問店主有沒有貓,等如問﹕「老細,這裏請人嗎?」這種厚着臉皮的苦差,不是今天八十後願意幹的,所以,筆者十分拜服。
欣賞罕見勇氣
一個月後,小妮子再到訪,拿着一張小店的手繪圖,畫則是她老本行,繪圖,當然易如反掌,問她﹕「為何不用照片代替?」答道﹕「圖畫有層感的效果。」然後小妮子問我小店內每件木工機械的名稱及用途,又問到自家生產的木器製品,看着她一臉狐疑,未知她明白否?離開前,小妮子說沒多大信心在比賽中勝出,從她的努力及表現,我知她已勝算在握,默默地送上祝福。
書展前夕,從報章上悉小妮子的作品出版了,名為《新填地貓》,封面是新填地街197及197A兩幢戰前唐樓的繪圖,兩座建築物均落成於1916年。戰後,197是「廣信山貨店」,197A是「和安白鐵店」。封面令人注目是「勝記蔴包」,招牌超過65年歷史,是新填地街的老字號,本位於新填地街352號(近鼓油街),拆樓才遷至197號,因加租再搬至隔鄰197A今天的位置,無奈已結業多年,招牌也頂讓了。
《新填地貓》一書,詳細介紹19間養貓的店舖,目錄附有一張地圖羅列各店位置,遺憾是顯示的位置與地圖上之門牌不符。但令筆者驚喜是每章首頁,刊登一幅店子所在的一列唐樓繪圖,並列出落成年份及建築師的名字,始終「三句不離本行」。書中提及養貓的店舖,三分一是老店,涉及不同行業,有﹕洗衣店、冰室、百貨店、山貨店、木器店、麻包店、五金店、紙料店、銅鐵店、電器店、安全用品店、帆布店、金屬網店、香料店……
每間店舖的產品,機械名稱及操作程序,一一用插圖介紹。閱後如上了通識一課。寫到這裏,再一次不得不拜服小妮子的心思縝密及勇於發問的精神。真想問問她為何對新填地街情有獨鍾,後來發覺,答案已在書末後記裏。
今午如常在小店鑽鑽磨磨,有一對九十後男女經過,瞥見他們手上的《新填地貓》,像是根據書中的店舖洗街,順道看看我的貓兒,心想﹕「作者的書得到讀者共鳴,是莫大欣慰!」
文 何國標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