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takungpao.com/history/top/2011-08-28/929521.html
《新填地貓》前言/許家慧
圖:一百二十二號牌檔是一個生果檔,檔主養了一隻貓叫蠢蠢。問檔主為何為牠取名蠢蠢時,他就直截了當表示:「因為牠的樣子傻乎乎的,好像蠢得很。」但別以為牠蠢便捉不到老鼠,牠為檔主效力四年多,捉到的老鼠何其多,所以主人送贈玉牌給牠作為獎勵。
香港有一個特色,由於人口密集,店舖的生意不會像外國般人煙稀少冷清清,不同功能的商店可以聚集在一起形成各式各樣的「功能街道」,橫向式店舖的排列散佈在城市不同角落,例如有旺角的金魚街(通菜街)、波鞋街(花園街)、電器街(西洋菜南街)、灣仔的喜帖街(利東街)、深水的珠仔街(汝州街)、布街(基隆街)等等。這些街道的軟件形成不像一幢大型商場或建築,幾年便可落成。它是經長年累月,慢慢、慢慢沉澱而成的。
可是,在這個急促發展的年頭,所有東西改變得很快。或許以前人類行前一步需要上百年的時間,但電腦的出現、資訊氾濫、人口和經濟急速增長以及消費模式的轉變,使社會建設要不停改變去配合。
五、六○年代的新填地街盡是三層高的舊式唐樓,只是數十年的光景,整條新填地街便只剩下197至197A號為有柱式戰前唐樓,老一輩的街坊或許從未想過新填地街未夠半個世紀已經面目全非。他們所棲息的住宅、購物的商舖、上班的商住大廈都不斷改變,誰會知道二十年後的新填地街又會變成怎樣?
市區重建的其中一個現像是把街上的行人活動逼上一個又一個大型商場之中。把店舖排列和消費模式由橫向改為直向。尖沙咀河內道重建後的K11商場和旺角亞皆老街的朗豪坊就好像哥斯拉的大腳板一樣踏在舊市區上。它所摧毀的是一間又一間細小而又有個性的小舖。留在商場內的就只有全球化經濟下的大財團牌子。試想想,其實朗豪坊可以建在觀塘,APM可以建在尖沙咀,THE ONE可以建在中環,因為除了建築外形的差異外,它們的內涵都是千篇一律。
小時候,街上的雜貨店、文具店、冰廳、藥材舖等等,都總會有一隻懶洋洋的貓兒在店內踱步,或是躺在飾櫃頂隔玻璃取暖,或是依在收銀機旁被主人輕撫。人大了,我也特別喜歡尋回這些飼養了貓兒的家族式店舖,嘗試尋回以往的人情味。比起現在新型的連鎖式商店,老闆和夥記們都比較願意視陌生人為朋友,暢談一下生活瑣碎事。
這些店舖以往可以隨處找到,可是我們現在隨處看到的是麥當勞、屈臣氏、超市……但你不會和收銀員交談,不會和執貨的姐姐「吹水」,也不會找到舖貓的蹤跡。
現在的我眼看灣仔喜帖街、旺角波鞋街和觀塘裕民坊那種大規模的清拆重建,使我很想把這刻的新填地街面貌記錄下來。或許很多攝影者都會藉拍攝人和物去把民生記錄下來,這本書將會透過拍攝舖頭貓兒,去把新填地街的另一種情懷記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